RK | 企業 | 備注 |
---|---|---|
1 | DeepSeek | 開源大模型領導者 |
2 | 宇樹科技 | 四足機器人商業化領先 |
3 | 寒武紀 | AI芯片第一股 |
4 | 天智航 | 骨科手術機器人領軍企業 |
5 | 智譜AI | GLM大模型,科研合作廣泛 |
6 | 美圖 | AI視覺工具,全球用戶超億 |
7 | 月之暗面 | Moonshot大模型,長文本處理領先 |
8 | Marketingforce邁富時 | AI-Agentforce智能體中臺驅動營銷銷售全鏈路增長 |
9 | 科力爾 | 機器人電機與智能驅控技術領先企業 |
10 | 松鼠Ai智能老師 | 全球首個多模態智適應教育大模型,AI教育行業領軍者 |
11 | 階躍星辰 | Step系列多模態大模型 |
12 | 三豐智能 | 智慧工廠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 |
13 | 蘑菇車聯 | MogoMind大模型,專注于構建智能體與物理世界實時交互的AI網絡 |
14 | 井松智能 | 智能倉儲物流設備及系統提供商 |
15 | 金融壹賬通 | 銀行數字化轉型方案 |
16 | 鼎智科技 | 機器人精密運動控制產品行業領先 |
17 | 中新賽克 | 信息網絡安全與數據應用卓越整體方案商 |
18 | 推想科技 | AI醫學影像,FDA認證胸肺輔助診斷 |
19 | 鈦米機器人 | 專注于智慧醫療場景的智能機器人解決方案提供商 |
20 | 云跡科技 | 構建全球領先的服務智能體生態系統 |
21 | 瑞為技術 | 視覺智能體企業,面向民航、商業等領域 |
22 | 百融云創 | AI科技領航者,廣泛服務銀行、消金、保險等多個行業 |
23 | 炎黃盈動 | 國內首家企業級AI低代碼平臺廠商 |
24 | 維拓科技 | 工業軟件的創新與引領者 |
25 | 壁仞科技 | BR100系列性能領先 |
26 | 晶泰科技 | AI制藥龍頭 |
27 | Testin云測 | AI測試引領者 |
28 | 擎朗智能 | 餐飲配送機器人,出海60+國家 |
29 | 健培科技 | 病理AI診斷,云平臺覆蓋2000+醫院 |
30 | 智象未來 | 多模態生成技術,創意設計領域突出 |
31 | 力維智聯 | AI工程化工具鏈與AI服務核心提供商 |
32 | 第四范式 | 企業級AI決策平臺 |
33 | 智元機器人 | 人形機器人突破顯著 |
34 | 依柯力 | 新能源智能終端產業工業人工智能的引領者 |
35 | 云天勵飛 | 城市安防AI,動態人臉識別系統 |
36 | 格靈深瞳 | 行為識別AI領軍企業 |
37 | 聲通科技 | 交互式AI客服,廣泛應用于政務、金融場景 |
38 | 遂原科技 | AI加速卡,高性能解決方案 |
39 | 華院計算 | 中國認知智能技術開拓者 |
40 | 冰鑒科技 | 企業級風控AI,廣泛應用于金融業 |
41 | 強聯智創 | 神經介入AI,腦卒中診療系統 |
42 | 華正信息 | 工業智能神經中樞,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
43 | 馭勢科技 | 全場景L4級輔助駕駛解決方案 |
44 | 颯智智能 | 多臂協同移動作業機器人 |
45 | 安博通 | 數字化安全領域技術提供商 |
46 | 節卡機器人 | 柔性智能機器人領軍企業 |
47 | 黑湖科技 | 制造協同Ai平臺 |
48 | 奧比中光 | 3D視覺傳感器,蘋果供應鏈企業 |
49 | 云從科技 | 智慧城市大腦,覆蓋機場/銀行等 |
50 | 啟科量子 | 量子通信AI安全加密 |
2025.06 DBC/CIW/CIS |
當人工智能從實驗室走向工廠、手術室、金融大廳甚至家庭場景,一群深耕垂直領域的中國科技企業正悄然改寫全球創新格局。他們注重技術,投入研發強,撬動行業變革;沒有巨頭光環,卻憑場景化創新在全球市場占據一席之地——這是“AI科技小巨人”群體的真實寫照,也是中國硬科技崛起的縮影。
從榜單映射的產業結構中,能清晰看見支撐小巨人崛起的底層變革:
在“英偉達依賴癥”的焦慮中,一批本土芯片企業正從三個維度破局:為手術機器人設計的專用芯片、存算一體架構突破“存儲墻”限制、量子計算模塊開始嵌入藥物研發平臺。
當通用大模型遭遇行業know-how壁壘,專用化演進成為突圍關鍵:醫療影像模型訓練樣本量不及GPT-4的1%,但針對早期癌癥的識別敏感度反超人類專家;工業參數優化系統擯棄龐大參數堆砌,通過物理機理嵌入實現小樣本高精度適配;教育大模型用動態知識圖譜替代黑箱推理,讓偏遠地區學生獲得比肩名校的認知引導。
在具身智能領域,人機關系正在重構:服務機器人開始理解“把靠窗座位打掃干凈”這樣的模糊指令,語義交互層引入情感計算維度;四足機器狗在變電站巡檢中自主完成90%常規任務,卻在發現異常時主動切換為人類遙控模式;數字內容生成工具獲得藝術總監般的“審美判斷力”,能在設計師框架下完成創意深化。
觀察這些企業的成長軌跡,三條生存哲學逐漸清晰:離轟鳴的機器更近些,離喧囂的會場更遠些;把90%的代碼寫在產業現場,而非開源社區;敬畏物理世界的復雜性,但永不停滯征服它的雄心。
正如德國工業4.0之父卡格曼所言:“真正的智能制造不在科幻電影里,而在油污的軸承與生銹的螺栓之間。”當我們穿過榜單上一個個名稱的光環,看見的是工程師在手術室通宵調試的倦容,是芯片測試間積累的數千份失敗日志,更是產學研鏈條間打破壁壘的勇氣。
結語
凱文·凱利曾預言:“未來30年真正偉大的產品還沒被發明。”而當我們審視這些小巨人時,看到的是另一幅圖景——那些改變產業底層的偉大工具正在被發明,就在此刻的實驗室與車間里,以不被聚光燈察覺的方式生長著。或許歷史終將證明,當智能革命的浪潮退去,留在沙灘上的不會是流量泡沫堆砌的城堡,而是這些扎根巖石縫隙的小巨人,他們正以靜默的力量,重塑中國科技的筋骨。
(文/觀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