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突破與資本熱潮并行
“資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熱度涌入人形機器人賽道。”一位國內頭部創投機構的合伙人在近期一場硬科技投資閉門會上坦言。他透露,其機構為搶占先機,今年初專門設立了瞄準人形機器人產業鏈的專項基金,原本預期的募資周期被大大縮短,“基金在短短數月內即告超募”。眼下,他和團隊正馬不停蹄地在全國范圍內掃描項目,以回應出資人對“捕捉下一個宇樹科技”的迫切期待。
這股投資熱潮并非孤例。據數據統計,2024年至2025年一季度,國內人形機器人領域已公開披露的千萬元級及以上股權融資事件高達64起。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僅2025年第一季度就完成了19筆融資,較去年同期激增280%。
驅動資本如此密集下注的核心邏輯,在于“AI+機器人”的深度融合正帶來質的飛躍。投資機構普遍觀察到,技術演進正推動人形機器人向“具身智能”的終極形態加速邁進。
機器人不再僅是執行預設程序的機械臂,而是能通過多模態傳感器實時感知物理環境,像人類一樣理解復雜信息、自主決策并即時采取行動。這種能真正“理解”并“適應”現實世界的能力,為人形機器人解鎖了近乎無限的應用場景,其蘊含的商業價值與市場潛力,正是點燃本輪投資狂潮的底層引擎。
中國人形機器人技術發展呈現出高度集成、多角度模仿人類的特點。人形機器人技術主要分為三大部分:“大腦”“小腦”和“肢體”。
“大腦”技術路線目前處于并行探索階段,已具備初階人類腦力。人形機器人的“大腦”主要負責感知、認知、決策等高級功能,通過深度學習、強化學習等AI技術實現對環境的理解和任務規劃;“小腦”技術方面,通過加載人工智能技術,使機器人的運動方式更加擬人化,包括步態規劃、平衡控制、動態調整等功能,使人形機器人能夠在復雜環境中穩定行走、跑動甚至跳躍;“肢體”技術則呈現多技術融合發展的趨勢,技術路線逐步收斂,涉及機械結構設計、驅動系統、傳感器網絡等多個方面,目標是實現更靈活、精準的動作控制和環境交互能力。
隨著技術成熟度提高和成本降低,具身智能的規模化應用將加速推進。例如,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的“天工”機器人實現全尺寸擬人奔跑,而普陀區通過建設智能機器人產業園和專項基金加速技術轉化。
區域協同與開源生態共筑發展基石
當前,中國具身智能產業已形成以深圳、杭州、北京、上海為核心的四大產業圈,各區域發揮優勢、互補協同,共同推動產業生態繁榮。
深圳的具身智能產業依托大灣區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基礎,形成了完整的機器人產業鏈。2023年深圳市機器人產業鏈總產值達1797億元,頭部企業本地化率超60%,華為、騰訊等提供“大腦”支持,傳感器、激光雷達等核心零部件企業聚集,優必選等企業已實現商業化落地。通過供應鏈成熟度和產業集群效應,深圳企業快速降低生產成本,形成“規模-成本”良性閉環。
杭州以人形機器人為核心發力點,構建“最優本體+最強大腦”的創新體系。2024年人形機器人領域融資事件56起,總金額超50億元,宇樹科技以69.75%的全球四足機器人市場份額躋身行業頂流,云深處的機器狗已應用于新加坡國家電網等場景。依托浙江制造業和服務業轉型需求,杭州企業在電力巡檢、商場服務等場景率先進行商業化應用。
北京作為國家級科技創新中心,以開源和標準化推動產業發展。國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創新中心開源“天工”機器人文檔及首個通用訓練數據集,參與制定《腿式機器人性能及試驗方法標準》等國家標準。天工機器人奔跑速度達12km/h,靈寶CASBOT 01具備精細操作能力,銀河通用“Galbot”便利店任務成功率超97%。
上海依托汽車工業基礎,打造首個異構人形機器人“訓練場”,傅利葉、智元機器人等企業利用供應鏈資源降低研發成本。傅利葉GRx系列人形機器人已服務銀行、4S店等場景,智元機器人2025年量產1000臺通用具身機器人,覆蓋工業、科研等多領域。
透過各地產業圈的布局可見,產業協同已超越地域邊界,形成“共和”之勢,其本質并非零和博弈,而是以政策牽引為紐帶、資源互通為路徑、生態共建為目標,推動中國具身智能產業加速構建從技術研發到場景驗證,再到規模量產的全鏈條競爭力。這種協同不僅打破單點突破的局限性,更通過跨區域優勢互補,為全球規則制定權爭奪奠定基礎。
結語
如果說資本浪潮為具身智能產業注入了澎湃動能,那么區域協同則為其架起了通向未來的橋梁。
從深圳的供應鏈突圍到杭州的人形機器人創新,從北京的開源標準制定到上海的場景驗證突破,各地正以“競合共生”的姿態,將技術孤島轉化為協同網絡。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態共建,不僅加速了研發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更讓中國在具身智能的全球競爭中悄然握住了主動權。
當具身智能的商業閉環逐漸成型,中國或許正在書寫一個關于“硬科技共同體”的新故事:在這里,沒有孤立的“小龍”爭鋒,只有巨龍騰躍前的蓄勢與共舞。
(文/米欄)
e-Mail:lab@enet1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