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 | 企業 | iP |
---|---|---|
1 | 上海電氣 | 97.85 |
2 | 國電南瑞 | 97.61 |
3 | 特變電工 | 97.29 |
4 | 華潤微 | 96.98 |
5 | 正泰電器 | 96.95 |
6 | 思源電氣 | 96.91 |
7 | 亨通光電 | 96.84 |
8 | 潤和軟件 | 96.77 |
9 | 國軒高科 | 96.52 |
10 | 中國西電 | 96.35 |
11 | 深科技 | 96.14 |
12 | 許繼電氣 | 95.98 |
13 | 特銳德 | 95.71 |
14 | 神州泰岳 | 95.33 |
15 | 平高電氣 | 94.89 |
16 | 國網信通 | 94.63 |
17 | 漢度科技 | 94.12 |
18 | 廣和通 | 93.68 |
19 | 威勝信息 | 93.05 |
20 | 南網科技 | 92.74 |
21 | 特斯聯 | 92.18 |
22 | 海興電力 | 91.63 |
23 | 明陽電氣 | 91.07 |
24 | 潤建股份 | 90.55 |
25 | 朗新集團 | 90.02 |
26 | 東方電子 | 89.76 |
27 | 林洋能源 | 89.11 |
28 | 遠光軟件 | 88.67 |
29 | 飛利信 | 88.23 |
30 | 科大智能 | 87.88 |
31 | 科陸電子 | 87.45 |
32 | 長園集團 | 86.99 |
33 | 澤宇智能 | 86.34 |
34 | 科遠智慧 | 85.92 |
35 | 安靠智電 | 85.18 |
36 | 理工能科 | 84.77 |
37 | 國能日新 | 84.06 |
38 | 智光電氣 | 83.95 |
39 | 萬勝智能 | 83.17 |
40 | 海得控制 | 82.73 |
41 | 優特科技 | 81.62 |
42 | 新聯電子 | 80.15 |
43 | 有方科技 | 79.98 |
44 | 積成電子 | 79.31 |
45 | 智洋創新 | 78.04 |
46 | 魅視科技 | 77.57 |
47 | 中能電氣 | 76.29 |
48 | 友訊達 | 75.83 |
49 | 長城電工 | 74.12 |
50 | 煜邦電力 | 73.45 |
2025.03 DBC/CIW/CIS |
能源共享新賽道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分會數據,2024年第三季度,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均突破50%。公安部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6月底,新能源汽車的保有量達到2472萬輛。與此同時,一種全新的共享概念正在變得流行,那就是V2G(Vehicle to Grid)雙向充放電技術。
簡單理解,V2G就是一種允許電動汽車與電網之間進行雙向能量和信息交換的創新技術。這項技術的核心在于電動汽車不僅是能源的消費者,也可以作為能源的提供者。2024年9月10日,發改委等部門發布一則聯合通知,要求擴大V2G技術試點范圍,加速探索可以復制的商業模式,并通過市場推動V2G規模化發展。
新能源汽車的動力電池既是支撐用戶日常用車的能源,也是一種儲存電能的設備。當新能源汽車規模變得越來越龐大,從能源利用的角度出發,如何利用好這張“移動能源網絡”成為一個新的問題。
對于用戶來說,V2G的優勢在于靈活和經濟效益,當電價處于低谷時給車輛充電,處于電價高峰和用電高峰時將車輛存儲的電能賣給電網,利用峰谷電價差獲取一定的經濟利益。對電網來說,在電網需求低時,電動汽車可以從電網獲取電能進行充電,在電網需求高時,電動汽車可以將儲存在電池中的電能反饋給電網,能夠起到調峰作用,優化電網的負荷管理。
當前,V2G技術還處于一種示范性的階段,深圳、北京、上海等地都有對應的車網互動示范項目。北京中再大廈V2G試點項目是國內第一個V2G商業化區域,包括12個V2G充電樁,車輛可以在用電高峰時段為大廈提供電能。深圳的車網互動示范站多達137座,可調節電力為40萬千瓦,相當于一個中等規模城市的用電負荷。
政策的扶持與企業的加碼正在讓“共享能源”成為新的熱點賽道。
重構能源體系與社會經濟形態
當前,我國電網智能化進程已進入全面深化階段,呈現出技術融合加速、應用場景多元化、政策支持體系完善三大特征,智能電網的深化發展已超越單純的技術升級,成為推動能源革命、產業轉型與碳中和目標實現的核心引擎。
能源體系正在重構,從集中式到分布式,如青海省海西州通過“光儲直柔”系統,實現清潔能源占比超90%的區域微網運營,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網提供樣板。從電力供應到增值服務的產業經濟賦能催生出了萬億級新產業生態,更深遠的影響在于,電網基礎設施正在演變為綜合能源服務平臺,例如杭州蕭山區試點項目通過電網光纖網絡承載社區安防、環境監測等公共服務,創造單位公里管線年增值收益超200萬元。
從技術角度分析,AI大模型正在重塑產業邏輯,電力行業首個千億參數大模型“大瓦特”的落地,標志著AI從輔助工具升級為決策核心。未來電網智能化解決方案將深度整合多模態感知數據,例如通過衛星遙感+地面傳感器實現山火預警準確率提升至99%,借助數字孿生技術使電網規劃效率提高60%。
智能電網技術已滲透至電力全產業鏈。在發電端,風光儲一體化系統實現波動性新能源的平滑接入;在輸電環節,特高壓柔性直流技術使跨區域輸電損耗降至3%以下;在用電側,智能電表覆蓋率達98%,支撐分時電價與需求側響應。
更值得注意的是,電網基礎設施已經成為智慧城市的核心載體。
結語
那些能夠將電力系統與數字技術深度結合的企業,既能夠應對新能源波動性、數據安全、投資回報周期延長等挑戰,更能夠把握技術融合、服務創新、生態共建帶來的戰略機遇,將在未來十年主導這場能源革命的進程。
在這場變革中,解決方案提供商的角色將從“電網建設者”進化為“能源生態建筑師”,其價值創造邏輯將從設備銷售轉向持續運營服務,最終成為智慧能源時代的核心價值樞紐。
(文/任江湖)
e-Mail:lab@enet1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