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K | 企業 | 備注 |
---|---|---|
1 | 中國航天 | 創新能力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國有特大型高科技企業集團 |
2 | 華為 | 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 |
3 | 中芯國際 | 用芯創造未來 |
4 | 大疆創新 | 消費級無人機領域的“領跑者” |
5 | 寒武紀 | 讓機器更好地理解和服務人類 |
6 | 騰訊 | 用戶為本,科技向善 |
7 | 中國商飛 | 民用飛機及相關產品的科研、生產、試驗試飛 |
8 | 海爾智家 | “家庭新基建”釋放新動能 |
9 | 紫光集團 | 始終以“創新加合作”為雙輪驅動 |
10 | 中國中車 | 以軌道交通裝備為核心,全球領先、跨國經營的企業集團 |
11 | 海康威視 | 為人類的安全和發展開拓新視界 |
12 | 阿里云 | 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 |
13 | 科大訊飛 | A.I.賦能,讓一切皆有可能 |
14 | 北斗導航 | 開啟數字經濟與智慧社會的巨大發展空間 |
15 | 曠視科技 | 引領可持續發展的AI |
16 | 百度 | 源于實踐的行業方案,賦能產業AI升級 |
17 | 比亞迪 | 堅持向新而行 |
18 | 平安科技 | 科技讓生活更能簡單 |
19 | 小米集團 | 以手機、智能硬件和 IoT平臺為核心的互聯網公司 |
20 | 天翼云 | 可信才是未來,這是一家致力于成為信用領先的云計算服務提供商 |
21 | 美團 | 幫大家吃得更好,生活更好 |
22 | 滴滴出行 | 引領汽車和交通行業變革 |
23 | 華大基因 | 全球領先的生命科學前沿機構 |
24 | 京東 | 技術為本,致力于更高效和可持續的發展 |
25 | 美的集團 | 聯動人與萬物,啟迪美的世界 |
26 | 字節跳動 | Inspire creativity, enrich life. |
27 | 格力電器 | 讓世界愛上中國造 |
28 | 碧桂園 | 邁入全新的地產數字化時代 |
29 | 數夢工場 | 新型互聯網、新架構、新空間、新價值的踐行者 |
30 | 商湯科技 | 堅持原創,讓AI引領人類進步 |
31 | 佳都科技 | 城市慧變得更好 |
32 | 抖音 | 記錄美好生活的短視頻分享平臺 |
33 | 蔚來汽車 | 一家來自未來的汽車公司 |
34 | 國雙 | 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領先者 |
35 | 恒瑞醫藥 | 前瞻進取的中國創新藥龍頭企業 |
36 | 新松 | 中國機器人產業的領軍企業 |
37 | 快手 | 國民短視頻社區,記錄和分享生活的平臺 |
38 | 中科曙光 | 以科技創新助力“數字中國”建設 |
39 | 邁瑞醫療 | 中國領先的高科技醫療設備研發制造廠商 |
40 | OPPO | 讓不凡的心盡享至美科技 |
41 | 釘釘 | 讓工作學習更簡單 |
42 | 同盾科技 | 智能決策讓生活更美好 |
43 | 京東方 | 追求完美,讓客戶體驗完美 |
44 | TCL科技 | 科技創造精彩,暢享智慧生活 |
45 | 多點Dmall | 讓生活多點新鮮 |
46 | 中興通訊 | 網絡聯接世界,創新引領未來 |
47 | 菜鳥網絡 | 持續推動快遞物流業向數字化、智能化升級 |
48 | 隆平高科 | 推動種業進步,造福世界人民 |
49 | 神州數碼 | 以自主創新核心技術賦能數字化轉型 |
50 | 盒馬鮮生 | 用科技和人情味帶給人們“鮮美生活” |
51 | 四維圖新 | 打造“智能汽車大腦”,賦能智慧出行 |
52 | 順豐科技 | 科技改變物流,物流改變生活 |
53 | 徐工 | 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排頭兵 |
54 | Testin云測 | 以人工智能技術驅動的企業服務平臺 |
55 | 圖森未來 | Tusimple Connect |
56 | 高德 | 導航專業,數據準確 |
57 | 瑞為技術 | 中國人臉識別四大A級企業之一 |
58 | 聯想 | 秉承“智能,為每一個可能”的理念 |
59 | 金融壹賬通 | 科技,讓金融更簡單 |
60 | 樂普醫療 | 科技關愛生命 |
61 | 浪潮集團 | 引領信息科技浪潮,推動社會文明進步 |
62 | 廣電運通 | 以創新的科技便利人類生活 |
63 | 新希望 | “福達計劃”和SHE體系,打造食品供應生態鏈 |
64 | 阿里健康 | 用大數據助力醫療,用互聯網改變健康 |
65 | 廣聯達 | 以“數字建筑”為引領,持續助力建筑產業轉型升級 |
66 | 極飛科技 | 提升全球農業生產效率 |
67 | 乂學教育-松鼠AI | 創造愉悅的學習方式 |
68 | 京東健康 | 推動中國家庭醫生服務體系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的提升 |
69 | 搜狗 | 搜索、語音識別、輸入法的持續探索者 |
70 | 望海康信 | 將醫學專業和創新科技深度融合 |
71 | 云知聲 | 專注于物聯網人工智能服務 |
72 | 牧原股份 | 為大眾生產安全健康的豬肉食品 |
73 | 泛生子基因 | 提供多應用場景的一站式分子診斷解決方案 |
74 | 作業幫 | 讓優質教育觸手可及 |
75 | 依圖科技 | 拓展人工智能新疆界 |
76 | 云天勵飛 | 通過AI技術進行物理世界結構化,打造數字孿生城市 |
77 | 碳云智能 | 利用生命大數據、互聯網和人工智能引擎探索生命 |
78 | 小魚易連 | 云視頻行業的領跑者和新基建的踐行者 |
79 | 捷順科技 | 城市智慧停車中樞系統,重新定義行業生態價值 |
80 | 華米科技 | 科技連接健康 |
81 | 珍島集團 | 全球領先的SaaS智能營銷云平臺 |
82 | 法大大 | 守護互聯網時代的契約精神 |
83 | 中譯語通 | 深耕金融科技與科研數據分析 |
84 | 騰訊覓影 | 新一代國家人工智能醫學影像開發創新平臺 |
85 | 獵豹移動 | AI+硬件+軟件+服務=機器人 |
86 | 易迪希 | 中國臨床研究領域云解決方案及相關專業服務行業領導者 |
87 | 中科創達 | 創造豐富多彩的智能世界 |
88 | 咕咚 | 智能運動的倡導者和先行者 |
89 | 地平線 | 邊緣人工智能芯片全球領導者 |
90 | Momenta | BETTER AI,BETTER LIFE |
91 | 睿畜科技 | 智能養殖專家 |
92 | 小馬智行 | 構建安全、可靠的自動駕駛技術,實現未來交通方式的徹底變革 |
93 | TalkingData | 用“數據+科技”的能力創造價值 |
94 | 深蘭科技 | 人工智能,服務民生 |
95 | 量化派 | 數據驅動世界,智能點亮生活 |
96 | 臻迪科技 | 商用無人機及VR業務領導者 |
97 | 斑馬智行 | 致力于用數據及技術驅動用戶的出行體驗 |
98 | 格靈深瞳 | 讓計算機看懂世界 |
99 | 蒼穹數碼 | 國內首個全國產化地理信息平臺 |
100 | 樂心 | 主攻“智能穿戴”與“移動醫療” |
2021.01德本咨詢/eNet研究院/互聯網周刊選擇排行 |
“活著本身就很美妙,如果連這道理都不懂,怎么去探索更深的東西呢?”
劉慈欣在科幻小說《三體》中的這句經典話語,既指出了已知世界和未知世界的美妙與神秘,也揭示了人類以“生而有涯”追“知而無涯”的意義所在。
同理,這也是眾多科技企業持續奮斗的動力所在,也是它們以科技遇見未來的榮光所在。
所謂“給歲月以文明,給時光以生命”,現且以幾家頗具未來感的科技企業為例,探究科技企業賦予未來的“文明”與 “生命”。
有所為,有所不為的華為
華為心聲社區日前發布了任正非在企業業務及云業務匯報會上的發言,他提到,繼續做減法,企業業務要收縮戰線,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
任正非表示,我們全力以赴抓應用生態建設,像亞馬遜一樣建立大生態。沒有應用,華為云就可能死掉。移動互聯網應用、企業應用、政府應用、煤礦應用、機場應用、平安應用、GTS應用、公司內部IT應用,都是我們生態發展的機會窗。
任正非還表示,阿里云、騰訊云、AWS推出越來越多的軟硬融合的設備,華為的優勢在硬件,我們要加強軟件、應用生態,不應放棄硬件給華為云帶來的優勢。保存底層架構的穩定性與高效率,發揮“聯接+計算”的綜合優勢,持續迭代優化I(IAAS)層架構,并牽引計算、存儲、網絡等層面向云場景的進一步創新。
作為一家技術導向型企業,華為經常會探索各種技術。即便暫時不能商用的技術無法帶來任何收益,華為依然會義無反顧地去探求、去破壁。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月1日的報道稱,荷蘭媒體日前表示,華為公司啟動了光子芯片的研究,讓光子芯片成為為未來服務。據了解,光子芯片的傳輸速度是傳統電子芯片的1000倍,功耗也盡為其百分之一,具有低延遲,抗電子干擾的優勢,未來可廣泛用于手機,人工智能,智能機器人,無人機等等高科技產品。
華為此舉不僅有希望在芯片領域實現“彎道超車”,更有希望能擺脫對ASML光刻機的依賴。去年以來,華為在光子芯片領域也積極展開了工作,并在強化與高校之間的合作,從而能培養出專業領域的相關人才,帶動整個行業的發展。
華為之所以能夠不斷地見招拆招,關鍵在于它懂得站得更高,方能看得更高更遠。
立志解密生命奧妙的華大基因
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帶來了無法逆轉的負面影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醫療行業的大發展。華大基因雄厚的研發實力迅速展現,又穩又準的“華大速度”令人稱奇,為全力抗擊疫情帶來了“希望之光”。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華大基因的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及“火眼”實驗室為海內外抗疫提供有力支撐。截至2020年6月30日,華大基因的核酸檢測試劑盒遠銷全球180個國家和地區,銷量超3500萬人份。而“火眼”實驗室在全國10余個主要城市快速落地、助力國內疫情防控的同時,也走向了全球市場。截至目前,“火眼”實驗室一體化綜合解決方案已先后在沙特、文萊、塞爾維亞、澳大利亞、加拿大等17個國家和地區落地。
近來,由英國率先報告的新冠突變毒株B.1.1.7譜系已向多國蔓延,這引發了外界對疫情的進一步關注。1月5日,華大基因子公司華大因源宣布,成功研發了新冠變異株B.1.1.7試劑盒。
值得一提的是,在抗疫的第二戰場,華大基因科普團隊還科研團隊還在線開辟抗疫科普“戰場”用實際行動踐行“讓基因科技走進大眾”。就此意義而言,科技的發展需要用人文情懷去灌溉,才能綻放出更為璀璨的光芒。
華大基因一直致力于加速科技創新,在兼顧抗疫的同時還在遺傳性耳聾、孕前遺傳病、無創產前檢測、腫瘤、病原感染等多個領域持續研發新產品。華大基因CEO尹燁在談及未來重點的商業化布局時表示,會堅持基因說了算的原則,重點圍繞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生命健康部分,將“以治療為中心”轉化成為“以預防為中心、以健康為中心”。
始終秉承“基因科技造福人類”愿景的華大基因,用基因科技守護著“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在一個有特殊意義的希望的田野上播種的隆平高科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保障糧食安全,關鍵在于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近日,搭乘嫦娥五號探月后返回的重約40克的“香絲苗”水稻種子在廣州亮相,其中有些種子已經開始發芽。這表明我國水稻航天育種首次完成深空空間誘變試驗,這2500粒“奔月”的水稻種子將產出100%中國原創科研成果。
如果說這批上過天的水稻種子給我們種下無限遐想的話,那么種在高原寒地里的海水稻帶給我們的又是怎樣的震撼。
通過自主研發技術、優化最優配比,運用水稻耐鹽堿試驗、耐寒試驗等方法,袁隆平海水稻科研團隊專門培育出高原寒地海水稻。2020年6月8日,在海拔2800米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河西農場,經過4天插秧,海水稻的試種植面積已經達到28畝。這是海水稻首次在高海拔的青藏高原試種植。
對于海水稻,袁隆平院士給全國人民算過一筆賬:如果年推廣海水稻1億畝,平均畝產300公斤,每年就可增產300億公斤糧食,300億公斤糧食是一個什么概念呢?這相當于湖南省全年的糧食總產量,可以多養活近8000萬人口。
未來2年內,袁隆平海水稻科研團隊會通過擴大治理面積、開展試驗研究和實踐等,將格爾木鹽堿地治理和種植技術推廣到1000畝,5年內爭取推廣到1萬畝以上。
糧食是國家安全的壓艙石,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勢在必行,某種程度上,“海水稻”為中國種業的研發帶來了新的啟示。
種業,被視作農業的“芯片”,種業發展水平關乎一國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的命脈。隆平高科雖然尚未參與海水稻研究及種植業務,但隆平高科主要聚焦于雜交水稻特別是雜交秈稻領域,這也是我國商業化價值最高的水稻種業市場。
與此同時,在其他種業研發方面隆平高科同樣是“碩果累累”。2020年12月3日,公司發布公告稱,隆平高科及下屬子公司自主培育或與他方共同培育的共計185個品種獲得國家審定通過,其中水稻新品種132個,玉米新品種52個,棉花新品種1個。
此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隆平高科的榜樣力量,我們還看到了來自種子的“力量”,它將助力我國種業打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同理,包括芯片、半導體、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命科學、實業制造等在內的各行各業都將在不斷地“破與立”中成就新的自我,創造新的奇跡。
變不可能為可能就是未來之于我們的魅力!
結語
科技是溝通現實與未來的使者,科技企業是縮短與未來距離的先鋒。未來一直在路上,惟有不懈奮斗,方可一路向新。
奮斗的動力在哪里呢,這也就是劉慈欣的“活著本身就很美妙,如果連這道理都不懂,怎么去探索更深的東西呢?”有使命的人在全球范圍可能從來就是極少數,所以給世界帶來意外驚喜和本質改變的也從來都是少數派。